下半年经济和通胀边际放缓,警惕美联储加息缩表引发的风险。

2021-06-11 来源: 泽平宏观 浏览量:


下半年经济和通胀边际放缓警惕美联储加息缩表引发的风险

一季度是经济的顶点,二三季度经济会开始边际放缓。主要是紧信用的滞后效应,以及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下降。

大宗商品价格最猛烈上涨的阶段可能结束了,高点临近了。 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和焦虑会缓解。股票市场是货币的晴雨表。

全国人大授予上海对浦东新区的立法权,给了浦东新区在有些改革上先行先试的权利。在7月1日前后可能还有一些重要改革政策值得期待。

今年有些风险因素值得重视,全球经济的过度分化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如果按照市场预计,10月份前后,美国的疫苗接种可能能达到70%,到年底基本接种完毕,美联储未来的缩表和资本从新市场流出的风险值得警惕。 现在全球资产价格估值都很高,中国已经货币政策正常化了,如果哪天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或者说开始缩表、紧缩货币政策,会对全球的资本市场产生压力。

最近这些年美元流动性泛滥非常严重,美国不负责任地过度在全球割羊毛,收铸币税,引发股市、房市、商品、贵金属、甚至比特币等资产价格暴涨,各国民众对美元代表的信用货币的不信任感加强。这就是我为什么建议要减持美元资产,加大对于黄金、高科技公司股票、战略资源等资产的配置。

中国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60%来自己卖地,但地价推高房价。

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和城市群,还是有投资潜力。如果通过推房产税,人地挂钩,控制货币超发,控制住房价,大家就不会去炒房,那幸福指数就会提高。

为什么房产税喊了10多年推不出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推房产税要有两个技术支持,一个是,不动产实名制,另一个是,全国房子联网。

在5月25日提出,随着经济边际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点的临近,货币政策可能会重新对市场变得友好,这是我们比较新的一个观点。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三季度经济和市场的展望;

第二个,解读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土地出让收入的划转,当前企业的债务风险,还有G7国将全球最低税率设为15%等等;还有不到一个月,我们有重大的节日临近,可能有一些政策的利好预期。

第三个,今年有些风险因素值得重视,从全球的角度,全球经济的过度分化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如果按照大家的预计,10月份前后,美国的疫苗接种可能能达到70%,到年底基本接种完毕,美联储未来的缩表和资本从新市场流出的风险值得警惕。 

今年二三月份美元指数短暂走强,资金从新市场流出,土耳其市场直接就崩盘了。 现在全球资产价格估值都很高,中国已经货币政策正常化了,如果哪天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或者说开始缩表、紧缩货币政策,会对全球的资本市场产生压力。

今年国内的债务风险也值得关注。

来看三季度经济、政策和市场展望,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周期轮动和大类资产轮动。 从去年3月份,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复苏的背景就是货币政策放松,新基建、财政政策也开始宽松。 但是到了今年初,通胀预期起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货币政策开始从去年松到今年的正常化,不松不紧,不急转弯。 

与此同时,我们的金融信用政策开始在房地产、地方债等领域收紧。所以广义流动性拐点出现,M2、社融都开始放缓。 我在今年1月10号前后发了一个观点,叫中国经济正站在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当时市场争议很大,当时市场情绪非常亢奋,大家对市场看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发布那个观点以后,股票债券市场都调了一波,反而周期品价格大涨,周期品相关行业受益。

到了二三季度,经济存在边际放缓的压力,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

为什么到了二三季度经济会边际放缓,货币政策有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变得重新友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个就是这种流动性拐点、紧信用的滞后效应。 根据我们过去的拟合,金融指标大约领先于经济指标6个月左右。 当货币金融数据开始放缓的时候,会引发经济指标、经济景气度的放缓。 比如说会抑制投资、抑制生产、抑制消费等,5月份公布的PMI指数、新订单指数等等已经开始放缓,而且上游的涨价对下游也是一种抑制。经济边际放缓的压力开始显现。 当然经济运行还有韧性,是一个高位放缓,但是客观地看,二三季度经济已经开始放缓了,这是周期自身的力量。 还有一个就是逆周期政策调节的力度会下降,尤其是在基建投资上。 现在市场上大家争议比较大,有的朋友会说去年设定的今年地方债都还没发,认为上半年没发,下半年会发,我跟大家讲,大家对今年政府发债后移的预期,大概率可能会落空。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年经济比去年好,而且还有一定的通胀压力。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现在也非常明显,所以今年政府通过发债、发力基建进行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肯定会下降的。 综合这些因素,一个是紧信用的滞后效应,第二个就是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下降。今年二三季度经济形势会边际放缓。

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全球供求的缺口,欧美经济在今年需求复苏加快,发达国家疫苗接种的比较快,但是像印度、东南亚、拉美出现了疫情失控,他们是大宗商品的供给国。
 供求的缺口再加上美元流动性的泛滥,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猛烈上涨。 为什么判断最近大宗商品价格高点临近,最近螺纹钢、铁矿石、铜出现了一波调整。 铜这次调整力度并不大。 这次调整力度比较大的、价格跌得比较多的是螺纹钢和煤炭,因为螺纹钢和煤炭国内是有供给增加空间的。 

后来5月中下旬,国常会会议后,当时会议的精神就是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恢复钢铁、煤炭的供给。所以螺纹钢、煤炭价格就跌了很多。 像螺纹钢,像煤炭,国内的产能供给比较充足的品种,是可以恢复的。 6月份或者7月份公布的数据,通胀的主要指标可能会看到高点,后面边际放缓,这会对我们的市场、货币政策、大类资产价格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后面通胀虽然可能还在高位,但是通胀的高点,大宗商品价的高点可能临近了。 对于三季度的经济、政策和市场展望,先记住三点: 第一点,一季度是经济高点,二三季度会边际放缓。 第二点,大宗商品价格最猛烈的上涨的阶段可能结束了,高点临近了。 第三点,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和焦虑会缓解。

股票市场是货币的晴雨表,不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放缓,通胀压力减轻,货币政策的窗口就打开了,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就会缓解。 这个事情对股票市场不是坏事。 同样,如果美国经济复苏的特别好,通胀起来了,美联储就会缩表加息,可能就会引发风险,包括资金从新市场流出,搞不好要像今年初,土耳其股市直接就崩盘了。

所以,股市在大多数时候是货币的晴雨表,经济不好的时候,对股市不一定是坏事。


网站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