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开工之后,房地产行业的好消息越来越多。一方面,市场在局部回暖,逐渐有以点带面的势头;另一方面,各种呵护政策仍在不断涌现。昨天(2月20日),又有一个重磅政策出台——
2月20日,证监会宣布于近日启动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同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2022年11月末,证监会发布房企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五项措施,即市场俗称的“第三支箭”,其中包括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指引》的出台,是上述“五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地。毫无疑问,《指引》将推动房地产行业加速回到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但其深远影响远不止于此。
过往一系列障碍被政策扫除
不动产融资通路进一步打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早出现了由专业机构管理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通过汇聚众多投资者的资金进行房地产投资。随着运作模式的不断成熟,其规模也不断壮大。从1980年代到2010年左右,30年的时间里,国外房地产基金增长了上万倍。而彼时,中国的房地产基金才刚开始萌芽。
新华社将2010年称为房地产基金元年。次年,随着房地产调控渐成常态化,房企传统融资渠道越收越紧,地产基金迅猛发展,做地产基金的机构上升到了几千家。
当时的地产私募基金,大部分以做债类(纯债或者“明股实债”)投资为主,通过为开发项目提供高息贷,享受地价、房价上涨所带来的红利。
随着2015年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和利率市场的变化,中国房地产基金迎来转型潮,不少以做房地产投资为主的知名机构,其地产基金的占比不断降低。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房地产基金在人民币基金领域一直以来没有被正名。以通道和融资业务为主的地产基金,即便规模上升很快,但绝大多数不具备核心价值。
因此,早年的房地产基金也不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基金类别的成熟度,要么被归于其他类,要么被归于股权类。
特别2017年以来,在清理通道业务、限制基金投资范围等一系列趋严的监管政策下,近年来,新增的不动产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和产品数量,更是呈逐年下滑趋势。
此次推出的《指引》有诸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正名:证监会指导基金业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此举具有突破意义,意味着监管对地产基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愿意给予其独立的身份类别,正视其作为一类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同时还对股债比的限制方面进行差异化安排。
此外,《指引》还把住宅纳入了投资范围: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戳这里,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私募基金向房地产行业融资的通路进一步打开。
根据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协会存续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838只,存续规模4043亿元,存续私募股权基础设施基金1424只,存续规模1.21万亿元。在政策的支持下,未来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将迎来大发展,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不动产领域,无疑将大获其益。
早在去年10月份,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的工作部署,在证监会的支持下,建设银行住房租赁基金就在基金业协会完成了备案,基金募集规模达300亿元。
短期打通融资渠道,盘活存量
中长期将推动新发展模式成型
关于不动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去年11月28日,证监会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要“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引入机构资金,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基础设施,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盘活存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等提法,格外醒目。过去,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迟迟得不到正名,跟一个担心有关——怕炒高房价。
然而,实践证明,主要投向商业地产、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仓储、市政工程开发与建设等领域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在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不动产市场盘活存量、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证监会最新介绍)。
以高和资本为例。在1.0阶段,其就开始做深度的城市更新——寻找价值低估或有提升潜力的物业,收购之后翻新改造,对产品重新定位和调整业态,改善运营和服务,从而实现资产价值提升。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上海静安寺的静安高和大厦。
这栋楼原本是上海中华企业的总部,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时已经非常破败,里面的大租户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些小租户,租金只有3-4块/平方米/天。周边的写字楼,租金高的在12块/平方米/天的水平,低的就是3-4块,中间档处于空白状态。如此顶级商圈的核心位置有这么一栋大楼,静安区政府也很头疼。
2012年10月,高和资本斥资7.9亿并购了中华企业大厦。对外立面、室内公共区域、楼宇硬件等方面进行提升和改造。一年之后,原本破旧的大楼变成了一个准甲级办公楼,平均租金涨到了7.5块/平方米/天。
一直到现在,静安高和大厦与周边的融合依然非常不错,并且其还是上海党建工作的重点楼宇。2020年上海企业复工首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就专门到静安高和大厦视察,检查企业复工相关工作。点这里,帮你盘清资产家底 · 掌握经营效益 · 加强资产监管
高和资本联合创始人周以升告诉小明,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改造。其实不然,它是跟政府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结合在一起的。
如今,高和资本已经发展到5.0阶段——包括极其复杂的大型交易,甚至进入不良资产领域。
最近几年,不少民营房企的资金链断裂,烂尾项目成了行业回归健康平稳状态的拦路石。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障碍必然要一一解决。
类似高和资本这样具备复合能力的专业机构,无疑可以助一臂之力——短期内可以盘活存量资产,让拦路的石头变成铺设道路的材料;中长期,能推动行业走向新的发展模式。
私募基金+公募REITs
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几年前,明源君对话鼎信长城董事长章华时,其表示,要将PE股权投资延伸至大健康、大消费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用实践探索金融和投资对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少投机、服务实体才能创造更多的资管和社会价值。
关于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证监会在介绍中也表示,此次试点工作是证监会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决策部署,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发展如火如荼,扩容扩围也在超预期地不断推进。
公募REITs发行上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基础设施类资产所需资金快速周转的难题,实现项目投资资金的迅速变现和二次投资。
去年12月8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首届长三角REITs论坛暨中国REITs论坛2022年会上,作视频致辞时表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共批准基础设施REITs产品24只,已上市22只,募集资金超过750亿元……回收资金带动投资的新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200亿元,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在全力拼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如何从众多项目中筛选合适项目并培育成熟?
这成为推动公募REITs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公募REITs对底层资产现金流的稳定性以及收益率都有严格要求,符合公募REITs发行条件的项目十分稀缺。
不动产私募基金,在培育成熟项目上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投资新建基础设施项目,或收购现有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改造升级,等项目实现成熟运营和稳定盈利后注入公募REITs,有助于实现公募REITs规模的快速扩张。
以凯德商业信托基金为例,其知名的PE+REITs并购退出逻辑,就是在项目启动前引入PE基金,在开发建设期时段再引入培育基金,待物业培育成型后再通过公募REITs予以退出,实现资本回笼再投资的正向增值循环(如下图)。
国内,以私募股权形式参与不动产前期投资,待培育成熟后再以公募REITs或类REITs方式退出的业务模式也已有案例。
比如,2017年中城投资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收购住房租赁项目,经短暂运营后于2018年通过类REITs实现退出。
再比如,2021年6月,华安张江光大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发行上市。其底层资产前期通过不动产私募基金方式,经历了近5年的运作,形成了稳定的现金流,满足了公募REITs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发行要求。
事实上,从美国公募REITs的发展进程来看,每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都是公募REITs发展壮大的重要机遇。因为,这时候有大把低价收购优质资产的机会。
这从黑石集团的不动产管理规模上,可以清晰地看出:2019年末,黑石集团的不动产管理规模为1632亿美元;经过疫情3年,截至2022年末,其规模飙升到了3260亿美元(如下图)!
截至2022年末黑石集团的业务构成
▲资料来源:黑石集团官网
小 结
中国的不动产正在向大资管方向大迁徙。几年前,明源君对话周以升时,其多次这样坚定地表示。如今,这一进程越来越清晰,步伐也越来越快了。
(作者:明源不动产研究院主编、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