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道红线”、“两道红线”等金融监管措施之后,“两集中”政策成为当前土地市场的重要调控举措。
从已经完成第一轮集中供地的城市情况来看,集中拍地并没降低房企拿地的激烈程度。房企参拍热情依旧很高,热点城市地块屡破限价,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地价和溢价率都有所提升。
一边是“限房价、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导致的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一边是“项目多、时间紧、容错低”引发的测算效率焦虑。
在房企普遍全国化布局的当下,批量管理和测算、快速抉择重点关注项目、准确测算拿地盈亏平衡点、“快又准”的抢地等,不仅是对投拓业务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房企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无声比拼。
从行业角度出发,受集中供地政策的影响,短期内筹融资难度加大,行业洗牌加速,头部房企将在长跑中胜出,而中小型房企面临的挑战将更大。
如果说集中供地对整个行业带来洗牌效应,那从房企内部来讲,无疑则是对投拓人员专业度的考验。
面对单次大量供地时,需要房企对城市发展趋势及板块价值进行科学研判,而集中跟进多个地块,也需要投拓人员更加高效的分析能力,围绕城市研究、拿地策略、产品体系等顶层策略的精准研判,都将对拿地成效产生重大影响。
集中供地政策的落地执行,大幅压缩了进行投资研判的时间,对投拓人员的直接影响就是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多个地块的可行性,在集中供地月的工作强度直线飙升。
时间短、任务重,投拓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测算的深度和细致度受到影响,投资误判几率上升,便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质量。
在此局势下,尤其对于全国化布局、多地土拍的房企,不管是项目管理、投资测算还是快速圈定重点项目,人力已经远远无法覆盖测算的工作量,不少房企只能“东拼西凑”搭建测算小组解决燃眉之急,但效果显然是不如人意。
在高周转模式下,土地的集中供应也预示着后续的集中推盘,各项目之间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相应的唯有具备高效测算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的房企才能从中占据优势。
所以,在激烈紧张的竞争环境中,房企若想抢先在下一轮市场变幻中化被动为主动,就更需练好内功,完善数字化建设,尽早完成对投资研判能力和测算分析效率的优化提升。
集中供地后,“地块多、填报苦、测算难”成了各房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测算效率低就淘汰出局”、“测算理不清代价难承担”更是成了当前投拓部门推进工作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状,毕竟无法确保测算效率就没有机会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关于解决“如何让项目信息填报工作变得轻松高效?如何在多敏感因素调整下更快更准地改善提升测算工作?”等问题,已是目前各房企发展时关注的重心和焦点。
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房企实现数字化已是必然趋势。
围绕科学测算精准拿地,尽早掌握百强房企的应对之道,搭建使用高质的测算系统实现集中填报、多版本敏感因素批量测算,无疑就成了各房企应对政策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的必要之举。
在集中供地政策的实行下,“行业内卷严重,测算效率低就淘汰出局”、“多项目多版本测算任务重,理不清代价难承担”的两大话题讨论愈来愈热。
集中供地政策刚刚开始实施,效果已经在不同企业、不同城市中得以显现。处于当前行业环境下的房企,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复盘和预判。
房企要清醒不可盲目高价拿地。尽早搭建更有效的管理工具,打造数字化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做好精细化运营,提升经营实力,才能在行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